联系人:陈先生
手机:19958086067
qq:1923760836
来源:开云网站 发布时间:2025-06-08 22:20:36
这是佳士得纽约首场AI艺术专场拍卖“增强智能”(Augmented Intelligence),共计34件拍品,估值60万美元,作品包括NFT数字原生作品、灯箱、雕塑、绘画和版画。
2月8日,佳士得宣布此次拍卖后短短三天,就有近6000名艺术家联名签署了一封公开信,指控AI模型通过“没有经过授权的版权作品训练”剥削人类创意,而佳士得的高价拍卖行为被指默许这一系统性侵权。数字艺术家Beeple就在拍卖官宣次日于社会化媒体上发标观点“The War of Art”:带有ChatGPT Logo的机器人牵着被束缚的人类,抹去拍卖海报……
资深艺术市场专家酒仙桥一姐就表示:“我觉得这场拍卖好无聊,既没有技术含金量也没有市场创新性。现阶段炒作这个概念挣点三瓜两枣,表示一下对科技行业的谄媚态度之外,没啥更深的含义。根本谈不上未来;也谈不上取代。我个人甚至觉得这是对AI这项新生产力,和艺术,这个人类文明最古老的智慧形态之一的双重矮化。”
2月20日至3月5日,这场拍卖依然如约进行,最终以82.4%成交率、72.88万美元(人民币近530万元)落幕,超过此前60万美元的估值。在成交的28件作品中,有20件超过8000美元(5万元人民币)成交,其余作品均在低价区间(图表仅统计5万元人民币以上作品)。
本场最贵的作品来自80后新媒体艺术家、导演雷菲克·阿纳多尔(REFIK ANADOL创作于2021年的人工智能影片《Machine Hallucinations - ISS Dreams - A》(15万-20万美元),这位土耳其裔艺术家以大型沉浸式装置闻名,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还在2022年底收藏了其作品。《Machine Hallucinations - ISS Dreams - A》是一段利用地球卫星影像和国际空间站拍摄的120万张图片,生成了一段16分钟的AI动态数据画,最终这件作品以27.72万美元(201.45万元)成交。
专场中最熟悉的名字来自曾参加过西岸美术馆、蓬皮杜中心联合呈现的“清醒梦境:声音的旅程”的艺术家组合——1980年出生的霍莉·赫恩登(HOLLY HERNDON)和1984年出生的马特·德莱赫斯特( MAT DRYHURST,他们的作品《Embedding Study 1 & 2 (from the xhairymutantx series)》是为2023年的惠特尼双年展而创作,此作以9.45万美元(68.68万元)位列本场第二。
本场第三高价作品来自被誉为“计算机艺术之父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先驱”的查理斯·可苏里(CHARLES CSURI,1922-2022)的纸本水墨作品《Bspline Men》,20世纪60年代末查理斯就慢慢的开始尝试数字绘画,最早的输出媒介为初代的油墨绘图仪(现代打印机的前身)和电影胶片。此次上拍的作品《Bspline Men》,正是艺术家1966年的创作。除了TOP3作品,其他成交作品均在5万美元以内,有12件作品低于1万美元成交。
在这场拍卖中还有六件作品无人问津,包括本场中估价最高的作品——来自美国AI艺术家品达·凡·阿曼(PINDAR VAN ARMAN)的绘画《Emerging Faces》(18万-45万美元),但历经10余天的网络拍卖仍然以流拍收槌。
纵观这场拍卖名单,均由国际艺术家构成,年龄跨度从20后到90后;也有作品直接由系统生成;且大多数对于拍卖市场而言都较为陌生,16位艺术家的作品为首次上拍。专场中除却雷菲克·阿纳多尔的曾创下1520.8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,其他艺术家的纪录在几十万到几万元之间。那么,AI拍卖会是一些“不那么知名”的艺术家或是数字艺术家打开当代艺术市场的途径吗?
哈罗德早在在1972年着手开发的计算机绘图程序,这是最早也是最复杂的艺术作品生成程序之一
对此,媒体人、数字艺术策展人郭成认为,“今天的创作者更多有交叉学科的背景,来自不相同的领域,包括算法工程师和软件开发者。与其说‘不知名艺术家’,不如将其视为‘艺术’的概念正在发生改变,将更广泛领域的创作者纳入其中。我感兴趣的是AIGC(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生产方式)作品放在当代艺术专场拍卖其实是确认一个信号。市场还没做好迎接科技艺术融合的准备,对AIGC的理解还是在一个视觉艺术的范畴,要这样的话,这些作品就要遵从经典艺术叙事的逻辑。”
郭成认为,这场拍卖的意义在于市场要找到新的标的,而科技艺术的跨学科叙事是一个重要的方向。“从2021年Beeple的NFT到今天的AIGC,这个叙事是一以贯之的。但是,科技和艺术的叙事并没有完成最终的融合,还没找到一个平衡的配比,这一定要通过市场的不断探索来完成对作品核心价值的确认。”
同时他也提到,“NFT有独立的交易平台,AIGC作品就在这一些平台上交易,并且价格已经十分夸张了。这和当代艺术可能是两个市场,并且未来将单独成为一个门类。”
比拍卖结果数字更需要我们来关注的,是这场AI拍卖的争议核心:版权。正如抗议群体认为,多数拍品使用的AI模型,涉嫌未经许可使用受版权保护作品进行训练。
关于这一点,在收藏家李苏桥看来,“因为AI 模型利用版权作品来训练创造出的艺术作品,还没有高级到一丝痕迹都不流露。”
此前佳士得曾面对争议回应:“此次拍卖的艺术家均拥有成熟的多学科艺术实践,部分作品已被顶级博物馆收藏;AI 技术仅是他们创作体系的延伸。” 而最终巨大的关注度也转化为一定的流量:据悉本场拍卖吸引了37%的新注册买家,其中近半为千禧一代或Z世代。
对此李苏桥认为,“AI创作出的作品被认同估计也就经历一代半人左右的时间就够了,千禧一代和Z世代以及更年幼的一代,在一小撮信念动摇的美术馆和双年展策展人的商业配合下,重新定义艺术是分分秒秒的事儿。”
与此同时,李苏桥表示并不看好AI拍卖的未来:“以前折腾NFT有什么意义吗?飞上天的猪和地上的猪相亲相爱大联欢。背后的心酸事,是不是拍卖公司的生意难?闲着也是闲着,不如去圈点千禧一代和Z世代以及AI粉的新钱……再说了,AI代替人类干艺术,人类活着也没什么劲儿啊。”
Botto是一个创新性的AI程序,自2021年创建以来,已经创作了150多件作品,并通过拍卖筹集了超过500万美元
那么,AI拍卖未来会冲击传统的艺术拍卖吗?正如资深艺术市场专家李熠的观点,传统艺术强调人类创造力,而AI艺术则从表面看在某些方面挑战了这一传统定义,导致部分人担心它可能会稀释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。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,AI始终只是辅助工具,其创作源头依然是人。对于艺术家而言,AI仅是增加的一种创作工具,就像其它工具一样。至于选择哪种工具,应该和艺术创作一样,是多样性的,不是非此即彼。”李熠如是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扫一扫,咨询报价
扫一扫下单购买